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淮安运河故事(淮安运河历史文化遗存)

发布于:2024-04-24 04:58:24 阅读量:584 分类:传统文化 编辑:文化资讯网

大运河真大啊!

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难以清晰、准确地描述大运河及其文化遗产。在一些城市,运河遗迹被改造成分散的河流、码头、水坝,早已失去了实际功能。人们从他们身边经过却往往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各地运河两岸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河道环境整治、通航恢复、休闲公园、生态步道建设方兴未艾……此时,我们该如何认识文化大运河遗产,我们该如何解读?我去了淮安,期待这座“运河城”能给我答案。

淮安运河故事(淮安运河历史文化遗存)

重新认识运河遗产的作用:

沟通过去,联系今天

历史上,或许没有哪座城市像淮安那样如此长久地与大运河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成就。淮安维持运河的运营,享受运河带来的财富和文化;运河的流向和畅通也深刻影响着淮安城市的面貌和发展。

淮安是体验大运河价值和遗址精神的好地方。

怀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了淮安青口枢纽。是由一系列河流、堤坝、堤防等工程组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分别承担疏浚、维护和水文观测职能,体现农业文明。它是当时东方水利和漕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大型露天水利博物馆。清同治年间,黄河结束了取淮入海的历史,改道山东入海。箐口原有的“积清、刷黄、助运”的功能消失并逐渐被抹杀。

御制重建的惠济寺碑和码头天妃坝砌筑遗址是淮安大运河遗产的代表性遗存。坝址已被考古发掘。这是洪泽湖大堤的延伸,过去用于抵御洪水,现在作为文化遗产展示。御碑记录了当时国家对河流管理的重视。两者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市区的清江门呈现出十分繁华的景象:醒目的指示牌和引导牌提醒人们,这里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上停泊着几艘回程的游船;如果飞桥上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笑着拍照;堤岸上,老人们悠闲地散步……给人的感觉是,这里的运河是“活的”。淮安赋予了大运河人气和活力,大运河至今仍在影响和塑造着淮安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经过2500多年的不断开挖、疏浚和使用,大运河已成为刻在地球上的一道引人注目的地标。这种“可见性”被刻意地突出在各地人们的意识中,进而成为公众的识别标记。以淮安为代表,运河沿线的所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开始使用同一标识。是由汉字“渠”组成的水纹。水纹首尾相连,绵绵不绝,象征着大运河从历史上不断发展。缓缓流向未来。

淮安“运河之都”形象:

包容、共克时艰

大运河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古代水利的简单标本,而是沟通古今的纽带。这种古今呼应的动态过程对于阐释遗产的价值、识别和概括遗产地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淮安素有“运河之城”之称。现为江苏省首个引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及图像识别系统项目的城市。

淮安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生动地融入社会生活和认知中,至今仍然出现在沿线人们生活的角落和时刻。我相信,一个有运河遗产的城市真正的精神品质一定隐藏在普通人的日常饮食、言行之中。

在淮安人的饮食文化中,非常擅长做面条。人们来参观运河时,常常想尝尝长鱼面。淮安的长鱼面堪称南北融合:以汤底为精华,用数十种香料和药材慢慢熬制而成。淮扬菜讲究精致,所以鳗鱼必须经过仔细的清洗、去骨,然后搭配来自北方的粗而有嚼劲的面条和各种菜肴。一碗不同于江南,味道又比北方细腻的长鱼面,也同样美味。已经出锅了。吃着香喷喷的长鱼面,你就会认同当地人对淮安民俗的评价:“宜燥湿,兼具南北之美;软而不糙,硬而硬”。但没有呕吐。”即淮安居南北之气,各取其优,两全其美。如今,清江门照壁上仍可见“南船北马船登岸”的匾额。这种包容的态度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大运河的核心功能和景观,也很好地诠释了这座运河城市和遗产城市的精神品格。

吃完长鱼面,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发现我对大运河特别感兴趣,就向我推荐了苏北灌溉干渠上的“水交汇”——。这是他心目中当代淮安水运的代表作。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在此交汇。 800多年来,淮安一直处于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因此,这里的水利措施不仅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智慧,也体现了人们克服挫折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协作意识。进入21世纪后,在当代治理淮河的过程中,淮安也多次应对洪水。面对损失,当地农民的回答是:“我们的损失是小事,但抗击淮河洪水是大事,国家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事实上,从青口枢纽到水利枢纽,从遗址遗址到今天的科技工程,不变的是从“治河必先治淮”到“修淮必修”的传承。 ”正是这种克服困难的性格,使得淮安的精神特质不同于其他运河城市。

如果重塑淮安“运河城市”的形象,我会投它所体现的人类共存的“包容”和“攻坚克难”。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关联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近日印发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保护规划》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资源,按照“河流是线、城市是珠”的思路优化整体功能布局“珠串线,线连面”,深入阐释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和保护力度,强化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化交融和旅游,提高传统利用水平,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努力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据新华社)

高晨翔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