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发展 >

浙江考古发现(浙江考古方向明)

发布于:2024-04-29 00:01:57 阅读量:160 分类:文化发展 编辑:文化资讯网

——大口陶盆是浙江商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中新网杭州6月10日讯童晓宇摄,标题:专访浙江考古“科学家”: 没有技术就没有考古

作者童小雨

浙江考古发现(浙江考古方向明)

商山人是煮粥还是煮饭?大口陶锅作为商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用来做饭的吗?商山古稻田在哪里?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记者带着诸多疑问参观了浙江上山遗址。

此前,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群启动申报世界遗产。这里发现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水稻种植遗迹,距今一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面对这些疑问,在这里工作了22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负责人江乐平直接给出了答案: 我还不知道。他并不认为这是“可耻的”。

他说,考古学以严谨、科学为第一标准,讲究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讲真话。在考古过程中,每一个结论都需要仔细验证和合理推断,而不是主观假设。上山遗址的研究是科学考古的一个例子。

例如,根据碳14的检测,确定了山区种植水稻距今一万年的年龄。四个样本最早的测年数据为距今11400年至8600年,后来又增加了距今数千年的数据;在商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木炭陶器中,对一只小玉米棒子的遗骸进行了分析。是判断栽培稻和野生稻最可靠的依据;对水稻植株硅酸盐的分析也证明商山文化的水稻已经被驯化;通过高倍显微镜下的微痕对比实验,发现上山遗址出土的镰刀形工具和石片器物具有收割草类植物的“镰刀光泽”,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些石器是水稻收割工具。

在杭州良渚遗址考古保护中心,考古与科学的结合有很多可能性。这里设立了多个科技实验室,考古人员从事植物、动物、玉器等方面的科技考古研究。

良渚人吃什么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动物考古专家宋恕告诉媒体,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中,猪骨约占80%,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考古学家。推断“良渚人爱吃猪肉”的直接证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后,宋恕发现猪下颌骨上的牙齿已经扭曲了。这是因为猪被人类饲养后,下颌骨退化变短,牙齿也变得“歪”。

同时,她还观察到,一些猪患有“线状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牙病,这是哺乳动物生长期受到生理应激引起的。这也与人为干预密切相关。综合多种因素,可以判断良渚人当时正在饲养家猪。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国家文物局纺织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扬表示,很多考古学家都有“没有技术就没有考古”的观念。 ”

结合中国丝绸博物馆首创的免疫分析方法,以及超景深显微镜、红外光谱、碳氮同位素质谱等方法,考古人员在三星堆祭祀土样中发现并证实了丝绸遗存。坑和大型青铜面具等文物。

从实践出发,认真、谨慎地分析研究问题,避免没有可靠依据的武断推断。这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浙江考古学家的实践。夏奈对考古的要求就是实事求是。

然而,随着“考古热潮”不断升温,一些地方在没有科学考古依据的情况下,为了打造所谓“第一”、“最早”、“起源摇篮”,在宣传中盲目夸大、夸大价值,这也给考古学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江乐平看来,考古是科学,不是文学,更不是玄学。在“考古热潮”持续升温的今天,考古工作者的坚持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蒋乐平正在山上——号古稻田里积极寻找最早的水稻种植遗存。他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发现“第一”、“最早”当然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但一定要有科学依据。同时,“第一”和“最早”有时是相对的,考古发现往往是一个不断颠覆“第一”和“最早”的过程。 (超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