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1950年的抗美援朝的影响是什么(1951年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

发布于:2024-04-12 15:47:13 阅读量:112 分类:历史文化 编辑:文化资讯网

中青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吴晓东)“1950年,百万余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朝鲜战场。有的回来了,有的留在了那儿”。永远的土地。”抗美援朝纪录片《1950年他们年轻》的导演宋坤如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71年过去了,我们对那场战争了解太少加上实力悬殊。 “没有人能够真正恢复它。”战争,除了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这部影片捕捉了这样的人,记录了他们的故事。如果不拍下来就太晚了。”

抗美援朝纪录片《1950年他们年轻》由中央网信办网络通信局执导,将于9月3日在全国院线上映。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9月2日是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将运回中国的日子。天。 《1950年他们正年轻》历时四年拍摄制作。主创团队从“真实、珍贵、热血的青春”初衷出发,采访了近50名志愿军战士,筛选出26名纳入影片。他们来自不同的军种、不同的维度,还原了当年的战场故事。归来的士兵怎么样了?当年的战场到底有多惨烈?在那场军事、物力悬殊的战斗中,这些年轻人在想什么? “以电影的形式展现那场战争中的人们,倡导‘永不忘记英雄’,是我们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宋昆如说道。

1950年的抗美援朝的影响是什么(1951年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

中青报中青报:作为总导演,您拍摄了多部官方形象片,深受好评。您是怎么想到拍摄一部关于抗美援朝老兵的纪录片的想法的?

宋坤如:我拍一部抗美援朝的电影,需要采访一些老兵,了解当时战场的细节。采访的退伍军人越多,我就越感动。我希望把这些老人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看到,70多年前,有一群人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梁。防护墙。我们对那场战争了解太少,对那场战争中的“人民”更是了解更少。那场战争不仅是爱国主义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乐观、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胜利。

中青报中青报: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救援”枪击事件?

宋昆如:比如1956年,四川省荣军医院里就有两三千名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到去年,只有九名退伍军人还活着。当年,那些志愿军战士17、18岁就上战场了,现在他们都快90岁了,能记得、能说清楚的人已经不多了。记录他们的影像刻不容缓。我们的电影断断续续地拍摄了三年,因为疫情暂时中断了。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几位老人去世了。没有让他们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是我一生的遗憾。

中青报中青报:在接受采访的退伍军人中,有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宋坤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薛英杰爷爷。 70多年来,他心中最大、最痛苦的心结,就是他和战友们互相许诺,生者会把牺牲的人民带回祖国。但基于当时特殊的战场环境,他们只能亲手埋葬朝鲜阵亡的战友。直到去世,他仍然惦记着这件事,希望能找回战友的遗骸。 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将志愿军烈士遗骸接回国。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那场战争,也没有忘记在那场战争中死去的人民。

中青报中青报:这部影片与以往的抗美援朝纪录片有何不同?

宋坤如:我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次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呈现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另外,本片并没有像传统纪录片那样刻意采用时间线、章节等作为主线结构。因为在我看来,战争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对一些人来说是结束,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开始。我试图用内在的情感联系来构建整部电影。

中青报中青报:您认为这部电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哪里?

宋昆如:这些老人们所展现的是我们中国人民不败、不败、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也是新时代年轻人需要的精神。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1950年的中国,有那么多普通的年轻人远离家乡,面对来自完全不同维度的对手,勇敢地打着建国之战。他们牺牲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东西,甚至是生命。虽然画面中有老人,但故事的主角都是15岁到18岁的年轻人。本片不仅记录了那场战争,也记录了一首对“青春”的赞歌。

相关资讯